皖南歙县游记(二)歙县古城,中国四大古城,是否名副其实?
前言
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,自唐代以来,一直是徽郡、州、府治所在地,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,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。
作为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,徽州古城是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——“徽学”发祥地,被誉为“东南邹鲁、礼仪之邦”。

徽州古城
许国石坊
歙县是“牌坊之乡”,棠樾的七座牌坊已经足够震撼,而这座许国石坊,更是是中国现存在唯一八脚牌楼。
许国石坊,又名大学士坊,四坊架连,八脚并立,俗称“八脚牌楼”,位于歙县的徽州古城内,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(公元1584年)。
许国石坊,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,形成四面围合,全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、科第、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。
作为明代典型石坊建筑,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。

许国石坊
坊主许国,乃歙县人,嘉靖年间进士,为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朝重臣,为太子太保、授文渊阁大学士。因云南平逆“决策有功”,晋少保,封武英殿大学士。许国可谓是和范仲淹、王阳明等一样“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”的文武双全之才。
古时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坊,只有皇室家族才能建八角牌坊,否则就是犯上。
传言许国为体现其位威望和功绩,先斩后奏,才有了这座“僭越”性质的牌坊。
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(前后两坊合用)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,全高为11.4米,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回石。
石坊遍布雕饰,梁枋两端浅镌如意头,缠枝、锦地开光。
中部菱形框内为深浮雕,如“巨龙飞腾”、“瑞鹤翔云”、“鱼跃龙门”、“威凤祥麟”、“龙庭舞鹰”、“三报喜”、“麟戏彩球”、“凤穿牡丹”等。
石坊四面有“大学士”、“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”、“先学后臣”、“上台元老”等擘窠大字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笔。
石坊在古城和阳门东侧,跨街而立,四面通达,宛若一尊神鼎矗立于城内。
来往游客莫不惊叹其高耸恢弘之气象和精湛多变的雕刻技艺。
徽州古城
徽州古城分内城、外廓,有东西南北4个门。此外还保留着瓮城、城门、古街、古巷等。
除了上述的许国石坊,还有南谯楼、徽州府衙、徽商大宅院、斗山街、大北街、牌坊群等等。
早晚去了两趟古城,晚上灯火璀璨,熙攘热闹。
早上则大雾弥漫,过和阳门、穿许国石坊,一路直向斗山街走去。斗山街街长300多米,建于明清时期,街内的徽派建筑的主要以许、汪、杨、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。
走街穿巷,墙高路窄,尽是当年徽商、达官之煊赫富足气派。
街首处“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”木牌坊,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赐建。牌坊横额上标有双龙圣旨和玉玺印。
球盟会贞节之门木牌坊,朱元璋御赐
在当地热心阿姨指路下,还找到了朱家巷口的“豸绣重光”坊,这是座平反冤案、恢复人清白而修建的牌坊。
坊双柱单间三楼,宽4.08米,高9米,型制简朴。东西额枋分别鎸楷书“豸绣重光”、“龙章再锡”四字。
豸读zhi,是指古代传说中一种灵异的怪兽,叫獬豸。
到了明清,监察执法官吏无论官品大小全在官服补子上都会绣獬豸图案。可以说,“豸”是古代司法官员廉明正直的象征,执法者的一种图腾。
“豸绣”指身为御史,“龙章再锡”指江秉谦曾含冤,后恢复品秩。
“豸绣重光”坊
后又偶遇一座嵌在居民楼内的贞节牌坊。
徽州古城墙登临需要买徽州府衙的门票,登上城墙,白雾尚未散,青山依旧在,白墙灰瓦、街巷纵横的古城也仿佛半醉半醒。
和之前游览过得台州府城比,徽州古城没有那种雄镇海疆、东南锁钥的峥嵘之气,和苏州古城比少了小家碧玉的温柔精致之风,但作为徽文化的中心,是曾经天下徽商、徽儒、徽官共同的乡愁坐标。
城墙
澄迈3只火烈鸟“越狱”到临高?工作人员回应来了
来源:南国都市报 2月7日 一小红书网友发帖并配视频称 澄迈湿地公园越狱的火烈鸟就在临高内文还称越狱7只火烈鸟4只去了三亚“3只来了我家(临高)这边,没想到就在楼下”。对此,海南澄迈富力红树湾湿地公园方面回应称,确有4只火烈鸟从岛上“出逃”,但一般都会再返回红树湾,并提醒民众不要擅自驱赶和捕捉,要...